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图说校史】裴德肇兴,四十五载故园情

时间:2018-01-08作者:责任编辑:终审:系统管理员文章来源: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学院浏览:319

  八一农大办学60年,其中有45年是在密山裴德度过。那片故园圣地,是农大人魂牵梦绕的兴校起点、念兹在兹的精神源头,恰如一句爱的表达语:“你是我的心,你是我的肝,你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

  为庆祝建校60周年,新闻中心遴选出百余幅历史照片并配文说明,以求见微知著、窥斑见豹,重现边疆办学的卓绝历程,触摸学校与时俱进的跳动脉搏,透视峥嵘岁月中前行者的厚重身影,重温重大发展节点时的欣喜振奋。

  农大发展过程有其丰富、多元的层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我们目前所发布的作品也只是万千影像的中沧海一粟。在编辑过程中,还未达到通过影像从容理清宏大叙事的程度,能够做的,就是对历史怀有始终的敬畏之心,对变迁抱有谦恭的好奇之意。我们相信,时间长河中的过往物象,如薄雾般轻盈的古色新颜,自可激荡起观者的心底波澜,进而展现农大所属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大学校园的缤纷壮美、日新月异。

  让我们一起回望昨天,踏寻学校跋涉的足迹。

  让我们一起走过从前,坚定迈向明天的步伐。

■ 改革奋进,顽强发展(1977—2002)

  1977年,对于国家来说,是拔乱反正、石破天惊;对社会来说,是物质繁荣、思潮激荡;而对于教育领域来说,则是恢复高考、赓续文脉。


 

  八一农大紧跟时代步伐,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办学道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几代教职员工克服边疆农村办学的重重困难,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使学校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积淀下了丰厚的办学底蕴,学科专业建设获得长足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办学特色日渐鲜明。


 

  1977冬天,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570万考生踏进暌违已久的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录取率为4.7%。201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录取率达74.46%。知识改变了几代青年的命运,他们也改变了中国。


 

  1977级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他们都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抓紧一切时间用来学习。当时我国经济还非常困难,电力严重短缺。学校地处农村,用电没有保障,晚上经常停电。因此每个同学都买好蜡烛或用墨水瓶自制一个小煤油灯。这成为当时农大夜晚一道独特的风景,校园里一片黑暗、万籁俱寂,教室里一片烛光和煤油灯光。老教师曾将这段深夜苦读的经历讲给如今的大学生听,没想到竟引起一片惊羡的叫声——在今天的年轻人的眼里,这是多么浪漫又充满诗意的情境啊!

教师干部在校园西侧家属区修路


老校区六栋“教授楼”


教师干部劳动建设

  会计系1977级学生王新利说:“回想起大学时光,真是充实!大学里浓郁的学术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知识渊博的老师、精英荟萃的同学成为我珍惜的生活财富;大学对学生综合性开发的规划、个性化培养的方案让我通过课堂学习、专题讨论、专家讲座和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拓展了素质,更加明确自己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多年后我深刻领悟到两点道理:第一是任何事情只要你想做,你努力了,也许就能成功!第二是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因为机会失去了也许就永远不会再来,即使还有一点点再来的机会,也许是多年之后了!”

1号宿舍楼

  1977级学生张树光入学时已年近三十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抛家舍业,离开农场到农大求学。他在1978年4月6日给妻子的信中写到:“安排食宿、体检、领教材,忙了两天。今天趁午休,趴在被子上给你写到农大后的第一封信。我是半夜到的学校,由于旅途疲劳,早晨醒得很晚,走到外面,茫然四顾。熟悉的环境——平原、村舍、炊烟、菜园、水井、儿女的笑声和香甜的米粥——都没了,变成了高耸的裴德峰和远处悠长的火车汽笛声,面前是整齐的楼房、操场和人流熙攘的教室、餐厅,还有就是陌生的、脸上一律写着矜持和深思的人群……第一天上课,我随着人流走进教室:天哪!明亮的窗户、干净整齐的桌椅、讲台、黑板、同学,这不是曾经无数次出现在我梦中的大学教室的画面吗?唯一的区别是,真实的同学竟无一相识,而梦中的同学都是少时同学和儿时玩伴。”

1978年20周年校庆,农机系领导及老教师与返校老校友合影留念

  1978年8月1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校党委传达了王震副总理对学校工作的指示和对大家的问候。国家农垦总局在贺电中指出:“八一农大建校二十年来,和黑龙江垦区广大转业官兵、职工一道,开发荒原,艰苦创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创建初期,你们在王震同志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坚持在生产基地办学,培养和树立了良好革命学风。二十年来,你们为垦区培养、输送了两千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近万名技术骨干,在促进垦区科研事业和提高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学校规模扩大了一倍,师资队伍的质量大有提高,对进一步发展提高农垦教育和科研事业打下了基础。”

1980年冬,教工滑冰


1980年代初,农学系学生在田间实习


《于无声处》话剧


1977级学生毕业考试



  1977级校友徐玉花深情回忆:“当时的八一农大坐落在密山的裴德峰下,这里春色宜人,风景秀丽。进入校区由南往北有一条主道,道西是校园,教学楼坐北朝南,最为壮观。再往西是图书馆,这里有许多我喜欢的书籍。图书馆的南侧坐落着学生食堂,农学系、农经系、农机系、畜牧系学生宿舍。道东是家属区、服务区,当时有商店、浴池、电影院、照相馆等,这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沿着主道往北去便到裴德峰脚下,每逢春天这里便开满了红红的杜鹃花、鲜艳的刺梅,让女孩子们流连忘返。裴德峰高高矗立,山路崎岖,男同学喜欢在这里追逐攀登。这就是我的母校,培育我成长的第二故乡,我生命的春天就在这里。”

1980年代初学校运动会


1980年代的运动会


运动场上跃动的青春身影

  1981级校友姚春翥:“虽然那时没有现在的网吧、KTV和各种额外的物质吸引,但我们是快乐的,因为我们有着青春的梦想和激情,都对未来进行着憧憬和规划。课余生活仍然丰富多彩,踢足球、跳舞、排球、篮球一样可以展示他们多姿多彩的青春年华。在众多活动中大家不但锻炼了自己,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这份真挚的友谊让几十年后的今天也让我们难以忘怀。”

加拿大学者来访


1985年9月7日,为欢庆我国第一个教师节,我校老教师在主楼前合影留念




  没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学生们依然笑的那样开心。这就是纯真浪漫的八十年代,芳华岁月,衣冠简朴,理想闪光,眼神清亮。

幽静桃源,读书胜地



  1982级校友张文:“在这蓝天碧水、群山环绕的美丽校园中,在 “唯实、坚韧、团结、创新”的纯朴校风的熏陶下,在优秀师生的感染下,度过了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青春时光。就在今天,我还能记得背着书包匆匆赶往教室的情景,记得老师在讲台上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记得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时的欢声笑语,记得在食堂抢挤的身影……”

1986年,学校创办食品工程系,所用房舍是建校初期的老房子。


1996年,动物科技学院建院


1996年,工程学院建院


1996年,经济贸易学院建院


  1964级财会专业毕业生杨怀玲:“ 1988年建校三十周年庆典活动之前,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修缮了教学主楼,对菜市场东侧的南北路、南侧的东西路、招待所门前广场、宾馆院内广场、篮球场及校园主干线和支线全部进行了柏油化修整,并在部分路段安装了路灯。八一农大校园的这些变化,在外人看来也许不以为然,但是对于农大人,尤其是对那些参与学校创建的老人们来说简直就是实现了梦境。”

1988年8月1日,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

  庆典当天,万里晴空,微风不起,是个大好日子。那天气温是摄氏31度,大礼堂里没有风扇和空调,非常闷热,组织者当机立断,临机处置,为与会人员人手发了一把扇子,满场“哗哗”的扇子声。

三十周年校庆大会上的学生独唱


1990年代初期,学校派出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农场挂职锻炼。

  尽管边疆农村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引进困难,但学校始终想方设法,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为原则,采取定向读研、进修等多种形式,培养和补充教师,使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加强。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自1989年至1998年的10年间,学校共安排300多名教师到基层参加实践锻炼,其中1991年,1995年两次共派24人到农场挂副场级领导岗位锻炼。

1989年6月20日,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派车来校接毕业生


1990年代,学校欢送毕业生去垦区就业


1990年8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老校长王震将军重回32年前他亲手创办的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当天上午9时,全校教职工兴高采烈地迎来了久别的老校长。在欢迎大会上,王震老人家精神焕发,兴致很高,根本没用讲话稿,即兴讲话,足足讲了43分钟,对学校的发展建设和对垦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的未来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面貌焕然一新的校园,让王震将军兴奋不已,他连连感叹:“八一农大的变化太大了!”这是老校长最后一次回校。

王震将军回校与校领导合影

  原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殿林回忆:下午3点半,老人家要返程了,大家都希望和他合影留念。我们校领导站成一排,等待他老人家过来合影。为了表示尊重,我们特意准备了一把藤椅,让他坐下来,我们站在他身后,可是他老人家用手杖将藤椅扒拉到一边去,说:“我们都是校长,大家一起站着照!”就这样,为八一农大留下了一祯弥足珍贵的照片。

  大约是下午3点50分左右,灼热的太阳挂在了天西南,农大林荫道上那一排排高高的老杨树铺下一片片阴影,校园里鲜艳的百花、嫩绿的芳草散发出一阵阵清香,老人家高举双手向送行的人群致意。拥挤在道路两旁送行的农大教职工,心里默默地祝愿:“再见了,老校长!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大家眼里含着泪花,依依惜别,久久不愿散去。


 

  1993年3月12日,王震将军因病逝世。这一年,恰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校35周年。为表达对老校长及其家人的敬意,农机1963级毕业生们按照王震将军最后一次回校合影时的形象,制作了一尊老校长的汉白玉塑像。学校将这尊塑像立于教学主楼前的广场上,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幕仪式。从此,裴德峰下的校园中,将军和他的师生们日日夜夜在一起。将军柱杖而立,俯视校园,目光平静而深情。


 

  王震将军病逝后,老校长的家人将他的抚恤金和部分家产变卖所得捐赠给学校,学校以此设立了“王震教学科研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老师和优秀特困大学生。

农大教工的孩子们茁壮成长,农垦事业后继有人


农大子弟校参加校运动会


1998年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

  1998年8月1日,省委副书记杨光洪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校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四十年来,农垦大学的师生员工忠于职守,不恋城市恋农村,不恋内地恋边疆,在这里默默地奉献,勤奋地工作,表现了崇高的牺牲精神、献身精神,你们这种精神是北大荒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是当之无愧的北大荒人。今天我们弘扬北大荒精神,同时也要弘扬你们这种八一农垦大学精神。”

1998年四十周年校庆,农管师生在校门前合影



  “完达山高,兴凯湖水蓝,黑土地有我们美丽的校园......”铿锵的旋律,激昂的歌词,这首八一农大人耳熟能详的校歌诞生在四十年校庆之际。校庆筹备委员会邀请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工会刘万超副主席创作校歌。双方商定:“校歌要大合唱的形式,词不宜太多,要好记。曲子要高亢、激情、振奋、鼓舞人心、斗志昂扬。两段就行。”

  据退休干部纪来祥回忆,1998年4月份,刘万超带着写好的校歌来到了学校,校庆办全体人员、机关干部二十多人、部分校领导集中在二楼会议室,刘万超先是自己独唱了两遍,接着又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了两遍。然后,刘万超解释了歌词的意义:“八一农大的后山就是完达山脉,南面紧靠兴凯湖,就是在这一片黑土地上有我们的校园。八一农大是王震将军亲手创建的,第一批学员都是转业军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立志在桑田,‘桑田’是沧海变良田的意思。教书育人,桃李春满园。第二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垦区,面向祖国,勇攀科学尖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谱新篇。这两段的后半部分都用了‘同学们努力勤奋努力,八一农大向前,永远向前。’高等学府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师生共同努力,八一农大才能永远向前。”听唱完后,大家都很满意,拍板确定为校歌,并组织师生进行了广泛传唱。




 

  学科专业建设获得长足发展。1978年学校设有5个本科专业,到2002年已发展为22个本科专业。自1999年起,学校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2002年已建有18个专业。从1979年起,学校与其它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02年已建有涉及3个学科门类的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校生人数从1977年的1218人发展到2002年的7790人。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逐步提高。1977年学校教师总数191名,到2002年已发展到434名。1978年3位教师被评定为首批副教授,到2002年学校已拥有教授55人、副教授12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91人。

1989年,国庆四十周年教职工合唱



  为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是我校始终坚持的办学方向,黑龙江垦区丰厚的现代化大农业资源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独特而坚实的办学依托。虽然数万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垦区,黑龙江垦区多数的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绝大多数的科技骨干都来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校科研工作也以服务垦区为己任,着眼于黑龙江垦区生产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方向,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以“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农作物种衣剂”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学校先后两次获得黑龙江省大中院校和科研单位振兴经济奖,两次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

架设在楼顶的卫星天线





  1958年至2002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边疆农村办学45年。虽然地理位置偏远,办学条件艰苦,但八一农大人秉承解放军的优良传统,高举北大荒精神旗帜,创造出了边疆农村办学的奇迹。许多到学校参观的人都惊叹,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山窝中居然坚守着这样一支队伍!

(编辑/周明达  责编/殷家伟)

友情链接: